輪狀病毒是一種引起商品養殖場中保育舍和斷奶后仔豬腹瀉的主要原因之一,會影響豬的小腸。由輪狀引起的不太復雜的腹瀉案例通常比較典型是伴隨高發病率,但死亡率低。毫無疑問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會造成生產損失因而帶來全球養豬業的損失。澳大利亞每年會因為仔豬腹瀉問題損失七百萬澳元(480萬美元)。
    不同類型的輪狀病毒群
   至少有10種抗原性不同的血清型輪狀病毒(A, B, C, D, E, F, G, H, I, and J)存在,其中5種影響豬的健康(A, B, C, E, and H)。
a.A型輪狀病毒目前是主要流行的,被了解更多。
b.B型缺乏特征性,研究表明它在美國和巴西發現,但是當A型和C型存在時出現的更多。
c.C型通常會出現在斷奶后1-10天的保育豬。它通常會在污染的環境中發現,目前在美國,加拿大和巴西的流行正在上升。
d.E型第一次在英國被診斷出但是報道很少,當被發現時它們的病理相關性很低。
e.H型被認為是新出現的病原體,已經在豬群中發現但沒有出現腹瀉情況。
    輪狀病毒屬呼腸孤病毒科,它們是無包膜,具有片段基因組的雙鏈RNA病毒。各血清型沒有發現有交叉保護。
    輪狀病毒在環境中很穩定,在正常的環境條件下可以存活很長一段時間。它們可以抵抗溫度的變化,很多化學制品,不同PH 水平,以及很多常用的消毒劑。推薦的消毒劑為醛類以及氯類消毒劑。因為輪狀病毒在環境中持續存在,會廣泛感染,因此會經常威脅仔豬健康。
    輪狀病毒在農場看起來是怎樣的?
     輪狀病毒引起腹瀉可能是白色或者黃色液體狀糞便,但是在比較復雜的案例中恢復正常前先是奶油狀然后是蒼白狀的。這個過程可能會超過2個小時至幾天。
   輪狀癥狀通常發生在保育豬和剛斷奶仔豬,嚴重程度會逐漸降低,直至6周齡。然而,各年齡短的豬都容易感染輪狀病毒。最高發病年齡因輪狀病毒組型和管理條件而異。
    母豬
f.短期腹瀉
g.可能或者不會出現臨床疾病狀態
    仔豬
a.水樣,大量腹瀉
b.絨毛萎縮是與脫水、吸收不良、消瘦相一致的特征
c.腹瀉持續3~4d
d.豬腹部看起來是中空的,處于脫水狀態
e.眼睛凹陷
f.直腸周圍皮膚潮濕
    保育豬和育成豬
a.仔豬在7-10日齡后出現水樣、大量腹瀉,并隨著日齡的增長變得越來越不重要
b.如果存在致病性的大腸桿菌,會發生嚴重的疾病并且死亡率高
c.絨毛萎縮是導致吸收不良一致的特征
d.脫水
g.腹瀉持續33~4d
e.豬腹看起來是空的
f.眼凹陷
g.直腸周圍皮膚潮濕
    輪狀病毒如何影響豬的腸道以及健康的?
  輪狀病毒在小腸的成熟腸上皮細胞(腸道吸收細胞)中復制。腸上皮細胞覆蓋絨毛,絨毛是數以百萬計的指狀結構,坐落在小腸的內襯上。隨著感染的發生,細胞被破壞,絨毛收縮成短而鈍的結構,限制或不允許營養吸收。
  因此,感染輪狀病毒的哺乳仔豬攝入的大部分牛奶會通過腸道而不被消化或吸收進入仔豬的胃或腸道。這有兩個效應:
a.它為可引起繼發性疾病的有害細菌提供了仔豬糞便中的營養來源。
b.它在腸道內產生滲透作用,可能會加劇腹瀉和脫水,導致水、電解質和體重的損失,有時甚至死亡。
    絨毛可在24-36小時內死亡,但哺乳仔豬腸絨毛的再生和正常消化能力的恢復是可能的,通常需要7 - 10天。
    輪狀病毒診斷
   當養殖場出現10 - 40日齡豬的腹瀉問題時,必須考慮輪狀病毒感染,無論是作為主要還是次要因素。養殖場病史和腹瀉癥狀很重要,但需要診斷性試驗來確認致病原因。為明確診斷,多種實驗室技術通常聯合使用,包括組織病理學、熒光原位雜交( FISH )、免疫組織化學、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 RT-PCR )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ELISA ) 。
   急性感染的豬會有更高的病毒脫落水平,因此在腹瀉發病24小時內獲得糞便或腸道切片樣本是最優的。由于大多數豬輪狀病毒抗體陽性,因此不使用血液樣本進行診斷。理想情況下,實驗室檢測還應包括檢測大腸桿菌、豬等孢球蟲(球蟲病)、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 TGEV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 PEDV )、豬丁型冠狀病毒( PDCoV )等冠狀病毒的存在,以及引起類似腹瀉綜合征的任何其他病原體。如果這些共感染如果發現這些共感染,疾病的嚴重程度和死亡率應該會增加。
.   預防與控制
   目前還沒有針對輪狀病毒感染仔豬的特效治療方法,但支持性治療以及良好的飼養和生物安全措施可以幫助感染輪狀病毒的仔豬。支持療法可能包括在飲水中添加電解質,根據豬的年齡提供溫暖、干燥的環境和良好的營養。抗生素治療可能被獸醫推薦用于細菌性共感染,但對于輪狀病毒不是有效的治療方法。
  如果輪狀病毒暴發是一個連貫的農場問題,應考慮采取以下行動打破疾病循環:
a.在產仔和保育單位切換為全進全出管理系統
b.設計地板和豬舍表面,用于分娩間的全面清潔和消毒,以降低暴露和病毒載量
c.墊料間消毒處理設備
d.減少豬的搬運和豬的運動
e.頻繁更換手套
f.分娩周期較短,導致輪狀病毒的積累較少
   一些國家有改良的輪狀病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這些疫苗通常只針對A組輪狀病毒,并堆放以預防其他腹瀉疾病。母豬和后備母豬可以在分娩前接種疫苗,以刺激其初乳和奶水中抗體的產生,這應該保護仔豬,直到它們能夠發展自己的免疫力。反饋接種是將成年母豬接觸輪狀病毒以誘導免疫的另一種常用方法。
仔豬免疫的重要性
   因為大多數母豬即使不是全部輪狀病毒抗體陽性,也會通過初乳和乳汁向其哺乳豬傳遞一定量的被動免疫。因此,新生仔豬獲得充足的初乳和乳汁至關重要。
   有幾個因素可能會干擾被動免疫,使輪狀病毒的臨床感染在仔豬身上發生,包括:
a.出生后不久未能頻繁間隔哺乳和攝入足夠的初乳
b.高劑量的病毒由于污染環境可能超過奶水中抗體的保護作用
c.母豬不能向小于一周齡的仔豬提供足夠的奶水
d.斷奶,這導致保護性奶水抗體的完全喪失,并可能帶來斷奶后的第二次發作
   生產者應考慮保護豬免受輪狀病毒侵擾,在斷奶前,通過主動免疫,如果有疫苗用于該群體以使豬輪狀病毒的血清型/基因型在農場內循環。
備注:本文來源于https://www.thepigsite.com。近期在跟進客戶服務的交流過程中,發現因輪狀病毒引起的拉稀問題較多,檢出率較高,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特譯此文來與大家分享。
|